每天练习发呆五分钟,结果会……
发布时间:2023-04-20 12:40:59 来源:中青校媒 山西

一所大学的图书馆登上热搜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这次故事的主角不是博览群书的学子,而是图书馆的一处隐秘角落——“发呆区”。它与学习阅览区相邻,大学生每有倦意,可以到此远眺遐思。

消息一出,引起了关于“发呆”的讨论。不少声音是叫好——比起硬件设施,“发呆区”更大的意义在于为传统观念里不被认同的“发呆”正名。也有人质疑,图书馆就是学习的地方,怎么能用来发呆呢?

在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里,寻找一个5分钟的“缝隙”,哪怕是发呆,你怎么看?

山西大学 章子越/摄

01

要承认人就是不能

24小时高效率运转

期中考试前,连轴转的高压备考之下,小莉终于明白自己专注度的局限性。原本她只觉得电子设备的信息过载让自己难以抽离出,保持专注。然而,当她把自己完全框禁在方寸之间,只对着学习资料上的公式和习题时,高效率的学习也仅能维持有限的时间。

小莉学校的图书馆没有“发呆区”,但是她发现,靠窗的阅读区有一排单人桌椅,那是阳光可以直接覆盖的一处位置,连书里的文字也会被晒得发烫。小莉会因为每天抢到这个位置而觉得幸运,午间也会趴在桌上小睡一会。

小莉逐渐认识到,不允许自己走神其实是导致自己低效的原因,而看似在浪费时间的“发呆”有时也是一种省时方法。

山西大学章子越/摄

“焦虑”“压力”充斥之下,“发呆区”也被赋予一种情绪价值。“发呆区”释放了一种信号,即可以名正言顺地“发呆”。这样的正当性让人更能认识到自己的需求,我们确实需要一段不长的时间来清理自己的“缓存”,休息调整、也让身体得以放松。

小莉也发现,如果自己能够专注40分钟左右,再往后就应该休息下,因此,她也尝试一种奖励式的时间安排方式,如果能在40分钟内完成计划的任务,就奖励自己可以看手机或在图书馆里转转。

02

发呆本身就不用考虑意义

当“发呆”被讨论,又有人会说,因为发呆是对大脑暗能量的运用,能够激发更高的创造力,所以“发呆”是个好现象。

阿亮曾被“实用主义”裹挟。他决定把所有的碎片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,比如走路的同时一定要背单词,吃饭时一定要播一门网课。这个习惯来自他的高中时期,那时学校要求他一边晨跑一边背书。

长久下来,阿亮总是处于一种精神紧绷的状态里,虽然每天会做很多事情,但是效果却越来越不理想。比如每天虽然在背单词,但是词汇量却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,相反身边一直花固定时间翻单词书、听写的同学英语能力越来越好,还高分通过六级。

当阿亮了解“发呆区”的概念时,他仍不可置信,觉得大学为什么会倡导这样的“无意义”时间。他甚至觉得,发呆区的英文翻译中提到的“灵感”一词才是在那里应该做的事情——绞尽脑汁地去思考和创作。

事实上,发呆区本就是个“放空”之地,不用带着些“一定要在这思考出人生道路”的目标来此,也许只是出于“我想休息”“走走看看”“抽离现实一会”的目的,坐下享受没有任何负担的5分钟。

长治医学院 谢凯毅/摄

03

寻找人生的“发呆区”

人生是旷野,不是轨道,这句话最近在各社交平台刷屏。

除了人生的广阔性以外,也许还传达出另一个含义:当我们行走在旷野,不必像火车的时刻表一样追赶每一次按时抵达和出发,这段人生之路的节奏应该由我们自己完全把控。我们可以决定什么时候走得快些,什么时候可以看着风景慢慢走,甚至随时走不动了也可以席地而坐。

“发呆区”不止在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存在,它或许可以成为跟随我们的一种意识,让我们做好该做的事情,然后也允许留有时间去用来发现附近的故事、留恋身边的风景、注意和他人的交流、或是寻找不赋予任何价值的放空时间。

可以发呆5分钟,然后再去继续穿越旷野吧。

标签: